从小一或初一直接读到高三 成都试点中小学贯通式培养
栏目:中小学课程 发布时间:2025-09-30
  教育,是民生幸福的温暖底色,更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一直以来,成都在教育领域的改革步伐从未停歇,始终以创新之姿回应时代之问、民生之盼。   即

  教育,是民生幸福的温暖底色,更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一直以来,成都在教育领域的改革步伐从未停歇,始终以创新之姿回应时代之问、民生之盼。

  即日起,本报推出“聚焦成都教育创新惠民”系列报道,走进校园、深入课堂,让我们一同见证,成都如何以教育之“变”,回应民生之“盼”,赋能城市之“进”。

  为推动育人方式改革,缓解教育焦虑,成都市自2025年起,探索开展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首批参与试点的学校共8所。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成都七中八一学校、都江堰嘉祥外国语学校—锦江嘉祥外国语学校、青羊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

  成都列五中学、四川天府新区香山中学、温江东辰外国语学校、温江嘉祥外国语学校—锦江嘉祥外国语学校、青羊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

  据成都市教育局介绍,贯通式培养试点不是学制改革、不调整现行学制,是在国家规定学制、课程和教材基础上,探索小学、初中、高中12年一贯制或初高中6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段壁垒,面向全体学生,不搞选拔掐尖,实现课程体系、素养培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和贯通培养。

  一是学段贯通。试点学校贯通培养班学生可从小学一年级起直接就读到高三,或从初中一年级直接读到高三,提升教育体系的整体性、促进核心素养持续发展、解决学段间知识断层和学习方式转变及适应问题,有效减轻学生升学压力。

  二是课程贯通。试点班级在国家规定学制、课程和教材基础上,统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构建具有整体性、衔接性、整合性、选择性、独特性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纵向整合、层层递进,横向打破学科壁垒、跨学科融合。

  三是素养贯通。贯通培养试点班级创新育人方式,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学习能力、情感能力和实践能力”三种关键能力,中学阶段重点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素养和人格素养”三种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能力素养逐级进阶。

  下一步,成都市教育局将逐年扩大试点范围,探索构建小-初-高长链条贯通培养体系,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落实到学生、家长和试点学校层面,贯通式培养具体如何开展?成都市教育局进行了详细解答。

  一是试点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可行的试点方案,形成一体化、长链条人才培养(含课程、教学、评价、师资)具体实施方案;

  二是统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共同基础课程与特色发展课程等,构建具有整体性、衔接性、整合性、选择性、独特性的课程体系;

  三是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培养的远期成长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方式,主动为学生匹配适宜的教学方法;

  四是转变教学理念,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采用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教学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五是创新数字化赋能典型应用场景,开展学生自适应学习、个性化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全面成长、健康发展;

  六是建立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表现,定期向学生和家长反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全过程指导。

  成都市目前遴选了8所学校开展12年一贯制和6年一贯制先行试点,学校在小一或初一年级确定2个班(每班不超过45人)为贯通培养班,学生就读期间单独组班进行贯通培养。

  试点学校从该校小一(或初一)入学的政策性入学学生中产生,12年一贯制起点为本校小一和初一学生,普通高完中起点为本校初一学生。家长根据学生实际,自愿报名参加,报名人数超过计划数的,采用电脑随机录取方式确定。学校不得通过考试方式遴选生源。

  贯通培养班学生人数只减不增,学生中途可自愿申请退出,但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学生退出。学生退出贯通培养班后,回到同年级其他班级就读,充分保障学生就学权益。(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张瑾 殷建)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