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评弹团深入开展2025夏季艺术培训,让苏州评弹传承“有灵魂”“有温度”
一开嗓,一拨弦,一次欲诉还休的凝眸,一个千回百转的长音从明末清初传承至今,苏州评弹已走过400余年。说、噱、弹、唱、演,400余年,青春的源泉灌注,让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
一个人,就是一个评弹传承的容器,口传心授,代代相续,因而生生不息。自1951年建团以来,苏州市评弹团高擎着一支评弹传承的炬火,光前裕后。
到如今,信息高速发展,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越发多元,一个个网络直播间吸引青年人的注意力,笃悠悠的苏州评弹,何以将其精神与韵味传给它的后辈?又将如何把这部“江南之书”说给更多年轻人听?
前不久,从“2025夏季艺术培训汇报展演青年演员流派专场”的两场演出中,似乎窥见了市评弹团对此的生动解答。
苏城暑气未消,前不久,姑苏区竹辉路的苏州戏曲传承中心凤苑书场内,两场集结了苏州市评弹团青春力量的专场演出别开生面,将弹词与评话的经典名篇荟萃,演出了一派“后生可畏”。
真挚动人的《柳毅传书》,跌宕起伏的《玉蜻蜓厅堂夺子》,明朗刚健的《新木兰辞》,诙谐趣致的《包公断太后》苏式“慢生活”的审美情趣,凝结在这个5月新开放的书场之内,流淌于苏州评弹的声声软语之中。市评弹团的一众青年演员轮番献艺,以一连串的经典弹词开篇与评话选回,令满堂听客十分“煞念”。
与此同时,两台手机对准舞台,书场内的叮咚拨弦、妙语连珠通过市评弹团的官方抖音与视频号,从小小的场域内溢出,触达更多听友。直播间的观看人次、点赞数节节攀升,在屏幕上绽放出一个个跃动的小红心。
两场演出,视频号的观众总数逾1.26万人次,点赞总数超10万;抖音平台的观众总数逾1.54万人次,点赞总数超11万。也有外地的年轻网友,在手机屏幕前受到“美”的感召,产生了想要来苏州实地看一场评弹的念头。评弹演员青春靓丽的外在、吴方言优雅软糯的韵味、苏州评弹精妙雅致的内核,都构成这种美。
而常到光裕书厅和凤苑书场听评弹的老听客们,则从这种“美”中,品出了与个把月前不大一样的滋味似乎,这些市评弹团的90后乃至00后演员,说、噱、弹、唱、演的功力有了明显提升,细节处,甚至显露出与年龄不太相符的细腻与老练。
原因何在?“这个夏天,团里的30位青年演员上了一个内部的培训班。”市评弹团副团长吴静为记者释疑,与以往外聘老师开讲座的培训方式不同,今年夏天的培训班由团内的高级职称演员当老师,分成包括6个弹词组、1个评线个小组,点对点地口传心授。培训内容紧扣艺术传承与创新,涵盖弹词各大流派开篇唱腔、器乐弹奏技巧及评话表演技艺,纠得细,抠得深,学得透。
始于8月初,终于8月末,一个月的时间里,市评弹团的30位青年演员一边在苏城的各个书场为市民及游客表演长篇弹词,一边挤出时间回团里上课。培训时间并不固定,学生与老师同在一个团,互相熟络,且知根知底,互相凑着彼此没有演出任务的零星时间,或起早,或贪黑,抓住机会“老带青”。
所谓“口传心授”,是苏州评弹400余年传承过程中最核心、最精髓的一环。吴静告诉记者,团里的长篇演出任务较为繁重,每个演员每年要演出长篇至少210场。年轻演员按照既定的模式奔走在各处演长篇,久而久之,表演很容易陷入惯性,进而变得机械化、程式化,非常有必要及时进行矫正。
“这种全团上下大规模点对点的培训好久没有了。以往请外面老师来做讲座的形式呢,大家又未必听得进去。”吴静说,这一次的培训可谓是“切中要害”,充分利用内部资源,以“老带青”为形式,以各大流派的弹词开篇、评话选回为传承内容,把青年演员的弹唱“拨一拨,矫一矫”,让他们在名师点拨中深化对评弹艺术的理解,全面提升专业素养及舞台表现力。
生于1993年的谢岚,在这次内部培训中随团内的查兰兰和许芸芸学女蒋调和丽调两者均系苏州评弹中的重要声腔流派,前者以音色清亮、旋律宛转为特点,后者在清丽之余,更兼刚柔并济。起初,谢岚想学丽调的开篇《宫怨》,“我想着这部比较简单些,可以学得快些,也有点畏难的心理。但老师建议我改选一个难度更大、更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于是我选了难度更大的丽调开篇《饮马乌江河》。”
评弹是一门极其精细的艺术,弹词流派纷呈,各派又都有自己的代表开篇及独特唱法,唯有老师亲身示范,方能被原汁原味地传承。相较于《宫怨》,《饮马乌江河》的丽调色彩更浓,演绎难度更大。谢岚告诉记者:“丽调的特定过门比较多,旋律比较特殊,它不像其他流派一样是自由伴奏的、可以套上下呼,而是在某一句一定会有特定的过门和腔调,需要演员细致地把握谱子和旋律。”两位老师的教学,细致到每一句词的感情收放,比如一句“马蹄得得”,“得得”这个拟声词得唱明白其轻、重、缓、急,才能表现出马蹄声由远及近的韵味。
培训班的效果如何?“2025夏季艺术培训汇报展演青年演员流派专场”的两场演出犹如一张期末考卷,30位青年演员在凤苑书场挨个儿登台,其水平不仅经受住了满堂听客的检验,也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认可。
今年4月底与第七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同步启幕的凤苑书场,是市评弹团积极打造的新文化地标,过去的4个多月时间里,不仅为团里的青年演员提供了发光发亮的舞台,也以10元一张的惠民票价,便利了老听客、吸引了新听客。
在此次培训中随市评弹团艺委会主任吴伟东学习蒋派陈调《厅堂夺子》的柳明杰,今年才30岁,却在汇报演出中将弹词《玉蜻蜓》中的这一经典回目,演绎得细腻生动,故事中人物复杂的感情纠葛,竟也被他表现得九曲回环,引人入胜。
柳明杰告诉记者,《厅堂夺子》这一唱段在乐器弹奏技巧、嗓音高低位置、咬字、转腔熟练度、节奏变化处理等方面都对演员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在老师吴伟东的一对一教学过程中,他对每一个要点都作了细化处理,同时,因为主人公徐长珍已经年逾七旬,要找对形体上的感觉、精准地表达其感受,没有老师的指导,几乎是无法独立完成的。
“学完这个开篇,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技艺上的精进。我不仅掌握了更多的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深入理解人物、把握情感脉络。这对我以后学习其他开篇,也是很有益处的。”柳明杰说。
苏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市评弹团原副团长王池良带的3个评话演员也在这场汇报演出中表现上佳,得到了听客们的认可。过去的1个月中,只要学生得空,打个电话给王池良,他总是尽可能地赶到团里,指点他们一二。“苏州评弹的传承,既要有名师带徒的口传心授,又要给学生们充分的展示机会,让青年演员站上舞台,接受观众检验。我们的传承,一定是要和观众共同来完成的,所以,汇报演出也是传承的一部分。这次我们团内的培训,把两者结合,我觉得很好。”王池良说。
“说书其实是很难的事情。怎样在新的时代,把一部书说得淋漓尽致,说得能够打动现在的观众,是我们这些老一辈的演员和青年演员需要协力去解决的问题。”王池良说,“这样的一次培训,也印证了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
“老带青”,以一个开篇、一段评话为单位,巨细无遗地去纠、去矫,确保了评弹这门高度依赖个人技艺和灵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将其最核心的、无法被物化的“灵魂”和“温度”,鲜活地、完整地传递给下一代。而苏州评弹的“新血”,也将丰盈起这门古老艺术的每一根“毛细血管”,将其鲜活地传承下去,将姑苏大地的这部“江南之书”说给后来者听。(记者 王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