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王聪丛为“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项目学员们带来题为“美术馆行业发展视野中的展评”的专题讲座。她结合其深耕美术馆领域的实践经验,从理念、行业、实践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展览评论在当代艺术生态中的本质功能与发展路径,为艺术评论工作者和美术馆从业者提供了全新视野。
讲座开篇以“观看之道”为切入点,通过经典视觉实验揭示了艺术认知的辩证关系,即主体的视角转换能够重塑客体意义。王聪丛以山西襄垣县非遗传承人王俊川在报纸上的盲文创作、“站在人生前线——胡一川的艺术与文献展”的叙事落脚点、“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的板块架构等案例为支撑,强调展评需打破视觉认知的浅层化局限,揭示观众易忽略的深层价值——从个体情感到集体记忆再到共同体精神的内涵,在精准阐释中解锁物质载体背后的精神光芒与文化能量。
在行业篇中,王聪丛表示,在微观层面上,美术馆藏品存在开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政策体系需日趋完善;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仍需普及与提高,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美术馆公共空间模式。在宏观层面上,深入思考美术馆应承载的文化维度,基于中国文化实践状况,走好美术馆专业化建设之路,将是行业共同的责任与未完成的使命。
在策展方面,王聪丛表示,应该先了解策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构建“长期主义”的展览生态系统。她将政府资助项目细分为三类: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如“芳草长亭——李叔同油画珍品研究”以李叔同裸女像鉴定过程展开艺术史叙事;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如江西美术馆借助“八一广场”建筑叙事实现从展销场到文化地标的转型;青年策展人培养计划,如张楠的“纸短情长——中国笺纸里的艺术故事”将信纸升华为情感与文化的双重载体。而策展的可持续发展逻辑以北京画院“满园青青百草同——齐白石的跨时空对话之一”主题展览为例,从题材分类到跨文化对话,形成“珍珠项链式”的品牌矩阵,实现了典藏活化与文脉传承的双重价值。
谈及展评实践,王聪丛梳理了多元写作者的角色图谱:策展人手记完整记录了展览从选题立意、构思深化到落地实施的全流程思考,以及对展览核心价值的深度叩问;展陈设计师手记聚焦策展的“空间叙事”,成为行业研究的珍贵素材;编辑与记者通过报道搭建与公众连接的桥梁;学者从艺术史、文化史角度深化展评的内容;文化管理者则在政策文本中把握行业的关键节点。她特别提到,随着互联网发展,公众写作者正成为知识生产的新力量,如八大山人纪念馆与艺术博主合作的科普内容,以趣味化表达实现了专业知识的大众传播。
讲座尾声,王聪丛总结道:“无论是学者、策展人还是公众,都需在共享中还原事物真相。”她表示,展览评论不仅是对展览的解读,更是推动艺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唯有坚守“启蒙育人、为灵魂注入光”的初心,美术馆才能在时代变迁中始终成为文明传承与跨时空对话的核心场域。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